各位2017年參加執(zhí)業(yè)藥師考試的同學們請注意!2017年執(zhí)業(yè)藥師考試大綱已經陸續(xù)發(fā)布,下面是醫(yī)學考試在線小編為大家提供的最新藥師考試大綱,希望能夠幫到大家!
2017年執(zhí)業(yè)中藥師考試大綱-中藥學綜合知識與技能
《中藥學專業(yè)知識(一)》主要考查中藥學類執(zhí)業(yè)藥師從事藥品質量監(jiān)管和藥學服務工作所必備的專業(yè)知識,用于評價執(zhí)業(yè)藥師對中藥學各專業(yè)學科的基礎理論、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的識記、理解、分析和應用能力。這部分的專業(yè)知識是中藥學學科的核心組成內容,也是執(zhí)業(yè)藥師執(zhí)業(yè)能力的基礎,體現執(zhí)業(yè)藥師的知識素養(yǎng)和業(yè)務水準。
根據執(zhí)業(yè)藥師相關職責,本科目要求在理解中藥藥性基礎理論的基礎上,掌握中藥制劑與劑型的特點、質量要求和臨床應用,常用中藥的來源、產地與性狀鑒別,中藥炮制與飲片質量控制等內容;熟悉中藥化學成分與質量控制成分及中藥毒理;并能夠運用有關中藥學基本理論、原理和方法來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,正確認識中藥與疾病治療的客觀規(guī)律。
大單元 |
小單元 |
細目 |
要點 |
一中醫(yī)基礎理論> |
(一)中醫(yī)學的基本特點 |
1.整體觀念 |
(1)人是一個有機整體 |
(2)人與環(huán)境的統(tǒng)一性 |
|||
2.辨證論治 |
(1)癥、證、病的區(qū)別 |
||
(2)辨證與論治的關系 |
|||
(四)藏象 |
1.五臟的生理功能 |
(1)心的生理功能 |
|
(2)肺的生理功能 |
|||
(3)脾的生理功能 |
|||
(4)肝的生理功能 |
|||
(5)腎的生理功能 |
|||
2.五臟之間的關系 |
(1)心與肺的主要生理關系 |
||
(2)心與脾的主要生理關系 |
|||
(3)心與肝的主要生理關系 |
|||
(4)心與腎的主要生理關系 |
|||
(5)肺與脾的主要生理關系 |
|||
(6)肺與肝的主要生理關系 |
|||
(7)肺與腎的主要生理關系 |
|||
(8)肝與脾的主要生理關系 |
|||
(9)肝與腎的主要生理關系 |
|||
(10)脾與腎的主要生理關系 |
|||
3.五臟與志、液、體、華、竅的關系 |
(1)心與志、液、體、華、竅的關系 |
||
(2)肺與志、液、體、華、竅的關系 |
|||
(3)脾與志、液、體、華、竅的關系 |
|||
(4)肝與志、液、體、華、竅的關系 |
|||
4.六腑的生理功能 |
(5)腎與志、液、體、華、竅的關系 |
||
(1)膽的主要生理功能 |
|||
(2)胃的主要生理功能 |
|||
(3)小腸的主要生理功能 |
|||
(4)大腸的主要生理功能 |
|||
(5)膀胱的主要生理功能 |
|||
(6)三焦的主要生理功能 |
|||
5.奇恒之腑 |
(1)奇恒之腑所包括的組織器官 |
||
(2)腦的生理功能及與五臟的關系 |
|||
(3)女子胞的生理功能及影響其功能的生理因素 |
|||
6.五臟與六腑的關系 |
(1)心與小腸的主要生理關系 |
||
(2)肺與大腸的主要生理關系 |
|||
(3)脾與胃的主要生理關系 |
|||
(4)肝與膽的主要生理關系 |
|||
(5)腎與膀胱的主要生理關系 |
|||
(五)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 |
1.氣 |
(1)氣的生成 |
|
(2)氣的分類與分布 |
|||
(3)氣的功能 |
|||
(4)氣的運行 |
|||
2.血 |
(1)血的生成 |
||
(2)血的運行 |
|||
(3)血的功能 |
|||
(4)氣與血的關系 |
|||
3.津液 |
(1)津液的生成 |
||
(2)津液的代謝 |
|||
(3)津液的功能 |
|||
(六)經絡 |
1.經絡系統(tǒng)的組成 |
(1)經絡系統(tǒng)的組成 |
|
(2)經脈和絡脈的組成 |
|||
2.十二經脈 |
(1)走向和交接規(guī)律 |
||
(2)分布規(guī)律和流注次序 |
|||
3.奇經八脈 |
(1)奇經八脈的特點和作用 |
||
(2)督、任、沖、帶脈的基本功能 |
|||
4.經絡的生理功能 |
經絡的主要生理功能 |
||
(七)體質 |
1.體質的構成要素與分類 |
(1)體質的構成要素 |
|
(2)體質的分類 |
|||
2.體質學說的應用 |
(1)指導養(yǎng)生防病 |
||
(2)指導辨證治療 |
|||
(八)病因 |
1.六淫 |
(1)六淫與六氣的區(qū)別及六淫致病的共同特點 |
|
(2)風邪的性質及致病特點 |
|||
(3)寒邪的性質及致病特點 |
|||
(4)暑邪的性質及致病特點 |
|||
(5)濕邪的性質及致病特點 |
|||
(6)燥邪的性質及致病特點 |
|||
(7)火邪的性質及致病特點 |
|||
(8)疫癘邪氣的性質及致病特點 |
|||
2.七情內傷 |
(1)七情與臟腑氣血的關系 |
||
(2)七情內傷的致病特點 |
|||
3.飲食與勞逸失常 |
(1)飲食不節(jié)、不潔、偏嗜的致病特點 |
||
(2)勞逸失常的致病特點 |
|||
4.痰飲 |
(1)痰飲的形成 |
||
(2)痰飲的致病特點 |
|||
5.瘀血 |
(1)瘀血的形成 |
||
(2)瘀血的致病特點 |
|||
(九)發(fā)病與病機 |
1.發(fā)病 |
正氣與邪氣在發(fā)病中的辯證關系 |
|
2.邪正盛衰病機 |
(1)邪正盛衰與虛實變化 |
||
(2)邪正盛衰與疾病轉歸 |
|||
3.陰陽失調病機 |
(1)陰陽盛衰的病機特點 |
||
(2)陰陽互損的病機特點 |
|||
(3)陰陽格拒的病機特點 |
|||
(4)陰陽亡失的病機特點 |
|||
4.氣血津液失調病機 |
(1)氣失調的病機特點 |
||
(2)血失調的病機特點 |
|||
(3)津液失調的病機特點 |
|||
(十)預防與康復 |
1.預防 |
(1)未病先防的原則和方法 |
|
(2)既病防變的基本措施 |
|||
2.康復 |
康復的原則及常用療法 |
二 中醫(yī)診斷基礎 |
(一)中醫(yī)診斷學 |
中醫(yī)診斷學要點 |
(1)主要內容 |
(2)基本原則 |
|||
(二)四診 |
1.望診 |
(1)望神、失神、假神、神亂的臨床表現和意義 |
|
(2)白、黃、赤、青、黑五種病色的臨床意義 |
|||
(3)望形體、頭面的主要內容及臨床意義 |
|||
(4)望舌質、舌笞的主要內容及臨床意義 |
|||
(5)望排出物的主要內容及臨床意義 |
|||
2.聞診 |
(1)語聲、呼吸異常及咳嗽、呃逆、噯氣 聲音變化的臨床意義 |
||
(2)口氣、痰涕、二便氣味異常的臨床意義 |
|||
3.問診 |
(1)惡寒發(fā)熱、但寒不熱、但熱不寒、寒熱往來的臨床意義 |
||
(2)表證辨汗、自汗、盜汗、絕汗、戰(zhàn)汗的臨床表現及意義 |
|||
(3)疼痛的性質特點及不同部位疼痛的臨床意義 |
|||
(4)口渴與飲水、食欲與食量及口味異常的臨床意義 |
|||
(5)大便和小便變化的臨床意義 |
|||
(6)失眠和嗜睡的臨床意義 |
|||
(7)耳鳴耳聾、頭暈目眩的臨床意義 |
|||
(8)月經與帶下變化的臨床意義 |
|||
4.切診 |
(1)切脈的部位和寸口脈分候臟腑 |
||
(2)常見病脈的脈象及主病 |
|||
(3)按肌膚、按脘腹的要點和臨床意義 |
|||
(三)辨證 |
1.八綱辨證 |
(1)表證、里證的臨床表現、相互關系及辨證鑒別要點 |
|
(2)寒證、熱證的臨床表現、相互關系及辨證鑒別要點 |
|||
(3)虛證、實證的臨床表現、相互關系及辨證鑒別要點 |
|||
(4)陰證、陽證的形成、臨床表現和辨證鑒別要點 |
|||
2.臟腑辨證 |
(1)心氣虛與心陽虛、心血虛與心陰虛及心血瘀阻、心火亢盛證的臨床表現及辨證要點 |
||
(2)肺氣虛與肺陰虛、風寒犯肺與風熱犯肺及燥熱犯肺、痰濁阻肺證的臨床表現及辨證要點 |
|||
(3)脾氣虛與脾陽虛、寒濕困脾與脾胃濕熱證的臨床表現及辨證要點 |
|||
(4)肝氣郁結、肝火上炎、肝陽上亢、肝風內動、肝陰虛、肝血虛、肝膽濕熱、寒滯肝脈證的臨床表現及辨證要點 |
|||
(5)腎陽虛、腎陰虛、腎精不足、腎氣不固、腎不納氣證的臨床表現及辨證要點 |
|||
(6)胃寒、胃熱(火)食滯胃脘、胃陰虛、大腸濕熱、大腸液虧、膀胱濕熱證的臨床表現及辨證要點 |
|||
(7)心肺兩虛、心脾兩虛、心腎不交、肺脾兩虛、肝火犯肺、肺腎陰虛、肝脾不調、肝胃不和、脾腎陽虛、肝腎陰虛證的臨床表現及辨證要點 |
|||
3.氣血津液辨證 |
(1)氣虛、氣陷、氣滯、氣逆證的臨床表現及辨證要點 |
||
(2)血虛、血瘀、血熱、血寒證的臨床表現及辨證要點 |
|||
(3)氣滯血瘀、氣血兩虛、氣不攝血、氣隨血脫證的臨床表現及辨證要點 |
|||
(4)津液不足證、水腫的臨床表現及辨證要點 |
|||
三 常見病辨證論治 |
(一)治則與治法 |
1.治病求本 |
(1)治標與治本的運用 |
(2)正治與反治的運用 |
|||
2.扶正與祛邪 |
(1)扶正與祛邪的區(qū)別 |
||
(2)扶正祛邪的運用 |
|||
3.調整陰陽 |
損其有余和補其不足的區(qū)別及臨床應用 |
||
4.三因制宜 |
(1)因時制宜的原則和臨床應用 |
||
(2)因地制宜的原則和臨床應用 |
|||
(3)因人制宜的原則和臨床應用 |
|||
(二)中醫(yī)內科病證的辨證論治 |
1.感冒 |
(1)該疾病的中醫(yī)界定及可參考本病辨證論治的西醫(yī)學疾病 |
|
(2)辨證論治(風熱感冒、風寒感冒、時行感冒、體虛感冒的癥狀、治法、方劑應用、中成藥選用) |
|||
(3)用藥注意和健康指導 |
|||
2.咳嗽 |
(1)該疾病的中醫(yī)界定及可參考本病辨證論治的西醫(yī)學疾病 |
||
(2)辨證論治(風寒犯肺、風熱犯肺、燥邪傷肺、痰熱壅肺、肺腎陰虛的癥狀、治法、方劑應用、中成藥選用) |
|||
(3)用藥注意和健康指導 |
|||
3.喘證 |
(1)該疾病的中醫(yī)界定及可參考本病辨證論治的西醫(yī)學疾病 |
||
(2)辨證論治(風寒閉肺、痰熱郁肺、腎不納氣的癥狀、治法、方劑應用和中成藥選用) |
|||
(3)用藥注意和健康指導 |
|||
4.胸痹 |
(1)該疾病的中醫(yī)界定及可參考本病辨證論治的西醫(yī)學疾病 |
||
(2)辨證論治(氣虛血瘀、氣滯血瘀、痰瘀痹阻、寒凝心脈、氣陰兩虛、心腎陽虛的癥狀、治法、方劑應用和中成藥選用) |
|||
(3)用藥注意和健康指導 |
|||
5.不寐 |
(1)該疾病的中醫(yī)界定及可參考本病辨證論治的西醫(yī)學疾病 |
||
(2)辨證論治(心火熾盛、肝氣郁結、陰血虧虛、心脾兩虛的癥狀、治法、方劑應用和中成藥選用) |
|||
(3)用藥注意和健康指導 |
|||
6.胃痛 |
(1)該疾病的中醫(yī)界定及可參考本病辨證論治的西醫(yī)學疾病 |
||
(2)辨證論治(寒凝氣滯、飲食停滯、肝胃不和、肝胃郁熱、脾胃虛寒的癥狀、治法、方劑應用和中成藥選用) |
|||
(3)用藥注意和健康指導 |
|||
7.泄瀉 |
(1)該疾病的中醫(yī)界定及可參考本病辨證論治的西醫(yī)學疾病 |
||
(2)辨證論治(食傷腸胃、濕熱內蘊、脾胃氣虛、脾腎陽虛的癥狀、治法、方劑應用和中成藥選用) |
|||
(3)用藥注意和健康指導 |
|||
8.便秘 |
(1)該疾病的中醫(yī)界定及可參考本病辨證論治的西醫(yī)學疾病 |
||
(2)辨證論治(熱結腸胃、氣滯郁結、津虧腸燥、陽虛寒凝的癥狀、治法、方劑應用和中成藥選用) |
|||
(3)用藥注意和健康指導 |
|||
9.中風 |
(1)該疾病的中醫(yī)界定及可參考本病辨證論治的西醫(yī)學疾病 |
||
(2)辨證論治(①半身不遂:氣虛血瘀、肝陽上亢的癥狀、治法、方劑應用和中成藥選用;②語言不利:風痰阻絡、肝陽上亢、腎精虧損的癥狀、治法、方劑應用和中成藥選用) |
|||
(3)用藥注意和健康指導 |
|||
10.頭痛 |
(1)該疾病的中醫(yī)界定及可參考本病辨證論治的西醫(yī)學疾病 |
||
(2)辨證論治(風寒頭痛、風熱頭痛、肝陽上亢、瘀血阻絡的癥狀、治法、方劑應用和中成藥選用) |
|||
(3)用藥注意和健康指導 |
|||
11.眩暈 |
(1)該疾病的中醫(yī)界定及可參考本病辨證論治的西醫(yī)學疾病 |
||
(2)辨證論治(肝火上擾、氣血虧虛、痰濁上蒙、肝腎陰虛的癥狀、治法、方劑應用和中成藥選用) |
|||
(3)用藥注意和健康指導 |
|||
12.消渴 |
(1)該疾病的中醫(yī)界定及可參考本病辨證論治的西醫(yī)學疾病 |
||
(2)辨證論治(陰虛燥熱、脾胃氣虛、腎陰虧虛、陰陽兩虛的癥狀、治法、方劑應用和中成藥選用) |
|||
(3)用藥注意和健康指導 |
|||
13.淋證 |
(1)該疾病的中醫(yī)界定及可參考本病辨證論治的西醫(yī)學疾病 |
||
(2)辨證論治〔熱淋、石淋、勞淋的癥狀、治法、方劑應用和中成藥選用) |
|||
(3)用藥注意和健康指導 |
|||
14.癃閉 |
(1)該疾病的中醫(yī)界定及可參考本病辨證論治的西醫(yī)學疾病 |
||
(2)辨證論治(膀胱濕熱、濕熱瘀阻、腎陽衰憊的癥狀、治法、方劑應用和中成藥選用) |
|||
(3)用藥注意和健康指導 |
|||
15.陽痿 |
(1)該疾病的中醫(yī)界定及可參考本病辨證論治的西醫(yī)學疾病 |
||
(2)辨證論治(驚恐傷腎、心脾兩虛、腎陽不足、肝郁不舒的癥狀、治法、方劑應用和中成藥選用) |
|||
(3)用藥注意和健康指導 |
|||
16.郁證 |
(1)該疾病的中醫(yī)界定及可參考本病辨證論治的西醫(yī)學疾病 |
||
(2)辨證論治(肝氣郁結、痰氣郁結、心脾兩虛的癥狀、治法、方劑應用和中成藥選用) |
|||
(3)用藥注意和健康指導 |
|||
17.虛勞 |
(1)該疾病的中醫(yī)界定及可參考本病辨證論治的西醫(yī)學疾病 |
||
(2)辨證論治〔氣虛、血虛、陰虛、陽虛、陰陽兩虛的癥狀、治法、方劑應用和中成藥選用) |
|||
(3)用藥注意和健康指導 |
|||
18.痹證 |
(1)該疾病的中醫(yī)界定及可參考本病辨證論治的西醫(yī)學疾病 |
||
(2)辨證論治〔行痹、痛痹、虺痹的癥狀、治法、方劑應用和中成藥選用;著痹的癥狀、治法和方劑應用) |
|||
(3)用藥注意和健康指導 |
|||
19.中暑 |
(1)該疾病的中醫(yī)界定及可參考本病辨證論治的西醫(yī)學疾病 |
||
(2)辨證論治〔陽暑、陰暑的癥狀、治法、方劑應用和中成藥選用) |
|||
(3)用藥注意和健康指導 |
|||
(三)中醫(yī)外科病證的辨證論治 |
1.瘡癤 |
(1)該疾病的中醫(yī)界定及可參考本病辨證論治的西醫(yī)學疾病 |
|
(2)辨證論治(熱毒蘊結、濕毒瘀結的癥狀、治法、方劑應用和中成藥選用) |
|||
(3)用藥注意和健康指導 |
|||
2.乳癖 |
(1)該疾病的中醫(yī)界定及可參考本病辨證論治的西醫(yī)學疾病 |
||
(2)辨證論治(肝郁痰凝、沖任失調的癥狀、治法、方劑應用和中成藥選用) |
|||
(3)用藥注意和健康指導 |
|||
3.痤瘡 |
(1)該疾病的中醫(yī)界定及可參考本病辨證論治的西醫(yī)學疾病 |
||
(2)辨證論治(肺經風熱、胃腸濕熱、痰濕瘀滯的癥狀、治法、方劑應用和中成藥選用) |
|||
(3)用藥注意和健康指導 |
|||
4.癮疹 |
(1)該疾病的中醫(yī)界定及可參考本病辨證論治的西醫(yī)學疾病 |
||
(2)辨證論治(胃腸濕熱、風熱犯表的癥狀、治法、方劑應用和中成藥選用) |
|||
(3)用藥注意和健康指導 |
|||
5.痔瘡 |
(1)該疾病的中醫(yī)界定及可參考本病辨證論治的西醫(yī)學疾病 |
||
(2)辨證論治(①內痔:腸風下血、濕熱下注、氣滯血瘀、脾虛氣陷的癥狀、治法、方劑應用和中成藥選用;②外痔:氣滯血瘀、濕熱下注的癥狀、治法、方劑應用和中成藥選用) |
|||
(3)用藥注意和健康指導 |
|||
6.跌打損傷 |
(1)該疾病的中醫(yī)界定及可參考本病辨證論治的西醫(yī)學疾病 |
||
(2)辨證論治(氣滯血瘀、瘀血阻絡、風寒濕瘀的癥狀、治法、方劑應用和中成藥選用) |
|||
(3)用藥注意和健康指導 |
|||
(四)中醫(yī)婦科病證的辨證論治 |
1.月經不調 |
(1)該疾病的中醫(yī)界定及可參考本病辨證論治的西醫(yī)學疾病 |
|
(2)辨證論治(①月經先期:腎氣虛、肝經郁熱的癥狀、治法、方劑應用和中成藥選用;②月經后期:腎虛血少、氣滯血瘀的癥狀、治法、方劑應用和中成藥選用;③月經先后無定期:腎虛、肝郁的癥狀、治法、方劑應用和中成藥選用) |
|||
(3)用藥注意和健康指導 |
|||
2.痛經 |
(1)該疾病的中醫(yī)界定及可參考本病辨證論治的西醫(yī)學疾病 |
||
(2)辨證論治(氣滯血瘀、陽虛內寒的癥狀、治法、方劑應用和中成藥選用) |
|||
(3)用藥注意和健康指導 |
|||
3.崩漏 |
(1)該疾病的中醫(yī)界定及可參考本病辨證論治的西醫(yī)學疾病 |
||
(2)辨證論治(氣血兩虛、脾不統(tǒng)血、肝腎不足、瘀血阻絡的癥狀、治法、方劑應用和中成藥選用) |
|||
(3)用藥注意和健康指導 |
|||
4.帶下過多 |
(1)該疾病的中醫(yī)界定及可參考本病辨證論治的西醫(yī)學疾病 |
||
(2)辨證論治(腎虛帶下、濕熱下注、脾虛濕盛的癥狀、治法、方劑應用和中成藥選用) |
|||
(3)用藥注意和健康指導 |
|||
5.絕經前后諸癥 |
(1)該疾病的中醫(yī)界定及可參考本病辨證論治的西醫(yī)學疾病 |
||
(2)辨證論治(陰虛火旺、脾腎陽虛的癥狀、治法、方劑應用和中成藥選用) |
|||
(3)用藥注意和健康指導 |
|||
(五)中醫(yī)兒科病證的辨證論治 |
1.積滯 |
(1)該疾病的中醫(yī)界定及可參考本病辨證論治的西醫(yī)學疾病 |
|
(2)辨證論治(乳食內積、脾虛夾積的癥狀、治法、方劑應用和中成藥選用) |
|||
(3)用藥注意和健康指導 |
|||
2.厭食 |
(1)該疾病的中醫(yī)界定及可參考本病辨證論治的西醫(yī)學疾病 |
||
(2)辨證論治(脾運失健、脾胃氣虛、胃陰不足的癥狀、治法、方劑應用和中成藥選用) |
|||
(3)用藥注意和健康指導 |
|||
(六)中醫(yī)耳鼻咽喉科病證的辨證論治 |
1.鼻淵 |
(1)該疾病的中醫(yī)界定及可參考本病辨證論治的西醫(yī)學疾病 |
|
(2)辨證論治(風熱蘊肺、膽經郁熱的癥狀、治法、方劑應用和中成藥選用) |
|||
(3)用藥注意和健康指導 |
|||
2.口瘡 |
(1)該疾病的中醫(yī)界定及可參考本病辨證論治的西醫(yī)學疾病 |
||
(2)辨證論治(心脾積熱、脾腎陽虛的癥狀、治法、方劑應用和中成藥選用) |
|||
(3)用藥注意和健康指導 |
|||
3.咽喉腫痛 |
(1)該疾病的中醫(yī)界定及可參考本病辨證論治的西醫(yī)學疾病 |
||
(2)辨證論治(風熱外襲、火毒上攻、虛火上炎的癥狀、治法、方劑應用和中成藥選用) |
|||
(3)用藥注意和健康指導 |
|||
四 民族醫(yī)藥基礎知識 |
(一)藏醫(yī)藥 |
1.藏醫(yī)基礎知識 |
(1)五元、三因、陰陽學說的內容 |
(2)藏醫(yī)的治療方法 |
|||
2.藏藥基礎知識 |
(1)藥物與五元的關系 |
||
(2)藥物的六味、八性、十七效 |
|||
(3)配伍方法、原則 |
|||
(4)劑型和用藥禁忌 |
|||
(5)常用方劑 |
|||
(二)蒙醫(yī)藥 |
1.蒙醫(yī)基礎知識 |
(1)二根、七素、二穢的內容 |
|
(2)七素與二根的關系 |
|||
2.蒙藥基礎知識 |
(1)藥味、藥力、藥能、藥物功能的內容,藥味與五元的關系 |
||
(2)組方依據和準則 |
|||
(3)傳統(tǒng)劑型 |
|||
(4)用藥方法、劑量和用藥禁忌 |
|||
(三)維吾爾醫(yī)藥 |
1.維吾爾醫(yī)基礎知識 |
維吾爾醫(yī)學的各種學說內容 |
|
2.維吾爾藥基礎知識 |
(1)藥性、藥性級別、藥味、矯正藥的內容 |
||
(2)方劑的組成,方劑的命名,方劑的用量 |
|||
(3)維吾爾藥的四大類劑型 |
|||
五 常用醫(yī)學檢查指標及其臨床意義 |
(一)血常規(guī)檢查 |
1.白細胞計數 |
(1)正常值參考范圍 |
2.白細胞分類計數 |
|||
3.紅細胞計數 |
|||
4.血紅蛋白 |
(2)檢查結果的臨床意義 |
||
5.血小板計數 |
|||
6.紅細胞沉降率 |
|||
(二)尿常規(guī)檢查 |
1.尿液酸堿度 |
檢查結果的臨床意義 |
|
2.尿比重 |
|||
3.尿蛋白 |
|||
4.尿葡萄糖 |
|||
5.尿膽紅素 |
|||
6.尿隱血 |
|||
7.尿中白細胞 |
|||
8.尿沉渣管型 |
|||
9.尿沉澄結晶 |
|||
10.尿酮體 |
|||
11.尿淀粉酶 |
|||
(三)糞常規(guī)檢查 |
1.糞外觀 |
檢查結果的臨床意義 |
|
2 |
以上是醫(yī)學考試在線小編整理的相關內容,有關執(zhí)業(yè)藥師考試的更多信息,請關注醫(yī)學考試在線官網或博傲藥師微信公眾平臺! 在這里,你可以看到有關執(zhí)業(yè)藥師考試的最新動態(tài),考試資訊,備考經驗!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博傲護理 | 博傲藥師 | 博傲醫(yī)師 |